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)之本土疫情持續降溫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7/23宣布疫情三級警戒於7/27至8/9調降至二級。全台各地方政府也陸續開放有供餐之教育場所(幼兒園或安親班等)與餐飲場所(包括超商或賣場內用區、餐廳、宴會廳等),雖疫情緩和而開放,但仍不可不注意食品中毒發生的風險性。
依照「食品藥物管理署—防制食品中毒專區」之資料顯示,每年的5~9月為食品中毒的高峰期(9月份為最高),主要因為風險一、此時為一個溫暖潮濕的氣候,若食材保存與烹調溫度不當、製作環境不佳或交叉污染之可能性;風險二、往年9月因學校開學後,供膳予校園之團膳及餐飲業者提升工作量,容易因餐點製作過程之衛生管理不慎之風險,故上述之風險為發生食品中毒的原因。
因此業者需做好相關自主管理,可參照食藥署的「餐飲業防疫指引」等,依可行性與適用性對應實際狀況落實,對於其所提供內用服務才更有保障。
而一般民眾在選擇餐廳內用,除了內化防疫意識,仍要強化對餐飲營養與衛生認知:
一、個人之衛生管理:在餐廳於非用餐期間需戴口罩,手部除了酒精消毒外,用餐前仍要用肥皂洗手乳洗手(諾羅病毒屬無套膜病毒,環境抵抗力較強)。
二、避免分食或共食:疫情期間餐廳座位採梅花座或區隔,建議選擇個人定食套餐,避免分食或共食,以避免交叉污染的風險。
三、菜色須均衡搭配:餐點選擇應少油少鹽少糖、原態少加工的食材、多樣化蔬果高蛋白均衡營養,或清蒸、水煮或涼拌等健康烹調。
四、外帶保存應留意:若選擇外帶(或內用後打包)回到家前,應盡可能維持其保藏溫度,尤其是涼拌料理。
最終強化相關防疫措施,同時兼顧食品安全與餐飲營養,才能吃得開心又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