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食或剩食—從非洲豬瘟看台灣糧食安全

台灣是個海島型的國家,也容易守住非洲豬瘟病毒,以免豬隻染疫而吃不到豬肉。也是農業技術先進的國家,因此一年四季都可以讓消費者能吃當季吃當地的新鮮蔬果食材。

現今中小學已開學並供應午餐,根據統計台北市一日營養午餐之廚餘量可達10萬公噸以上。而政府現今為了防堵非洲豬瘟,也明令養豬畜牧業者禁用「廚餘」養豬一個月。往往吸引我們眼球的「盛食」IG照或FB分享文的當下,是否在美麗的圖文背後隱藏著「剩食」的浪費。台灣的「糧食自給率」不到四成,又容易受颱風豪雨影響造成預期性的短缺。看似不相干的議題,卻明白指出「糧食安全」的議題,也將會是未來COVID-19疫情肆虐下更值得關注。

2018年起農委會明訂每月15日為「食物日」,所推行的並舉出「三要一不要」,在此分享給您再重新檢視「吃」:「在地食材當季吃」、「揪人共食快樂吃」、「原型食物真好吃」,以及「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」。營養午餐除了選用台灣生產的食材供應在校學生外,未食用完畢的餐點透過適當的熱藏保溫或再加熱後,讓村里長就近分送當地的弱勢家庭或獨居老人。

現今小家庭或單身的上班族,在便利商店選購即食餐點,可以挑選即期剩食,既可打折減輕負擔又可飽食。或自己在家料理,超市也有即期新鮮當季農產品選購,讓你用最簡單原型食材份量適當烹煮,減少調味料也避免過多的浪費。在現今有條件的開放餐廳內用的同時,家人用餐點餐只點足夠的份量,打卡拍照美食可以透過美圖軟體修飾,更重要的是用餐前後記得要肥皂清洗雙手,並用酒精消毒。

「農為國本」明白的指出糧食安全也是國安問題,但是否將「剩食」再利用與「廚餘」再減量,進而讓台灣「糧食安全」危機轉為契機,這是每一位國人的應該關心的,才能讓您自己吃的健康與營養,也吃的更安全與不浪費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